丈八矛和槊——中国人的枪矛情怀

2025-05-03 23:55:58

什么是槊?槊和矛是什么关系?矛和枪又有何联系?我作为枪矛爱好者,自然也想对这些一探究竟。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我颇有收获。有时也会引用文献跟其他一知半解的吃瓜群众科普。但是后来我发现,单纯引用文献记载的定义,去抠字眼,并不完全正确。研究古人对兵器的定义,必须要把自己代入进当年那个时代和环境。如果代入的时代和环境不对,那么心中的概念就不对,得出的结论也不对,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半对半错罢了。

原本我是没有信心专门发文科普“槊”的,因为自认为见识短浅,略知一二,尚需更多学习。无奈见多了各种传说谣言和肤浅解析,基本上是两极分化的状态。要么神话,要么庸化。即便有少数折中观点的,对最早的“槊”的定义,也未能完全解析。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写篇文章,深度分析“槊”的完整定义,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于槊的定义,最早见于东汉的《说文解字》,它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然后就是东汉末年的《通俗文》和《释名》,这两本书谁更早,我不清楚。但是看这两部书分别对槊的定义标准,似乎是逐渐补完的,三本书合起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补完过程。其他朝代也有几本古籍解释了槊,但是都不如这三本重要。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槊,矛也。

东汉 服虔《通俗文》——槊,矛长丈八谓之槊。

东汉 刘熙《释名》——矛长丈八尺曰矟(同槊),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又曰激矛,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

按照这个规律,“槊”在东汉的最终版定义就是《释名》里的“一丈八尺马矛”了。汉尺23.1厘米,一丈八尺约4.16米。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马矛都有一丈八尺,也不是所有东汉骑兵都能运用丈八马矛。打个比方,如果把矛比喻成男人,槊就是身高1米9,还有车的男人。这样说的话,概念就很明朗了吧。

槊确实没有网络段子里传的那么神,积竹木柲这种工艺,在东周时期就出现了,大量应用于当时的戈,矛,戟等长兵器上。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时期,古人打的是贵族战争,以车战为主,战车兵全是贵族。这个工艺发明出来主要是为贵族车战服务的,奴隶步兵不一定能用到。马槊传说的缔造者,可能也参考了这段历史。

日本也有类似的工艺,是否使用积竹木柲,也不是槊的定义标准。但是,槊也确实是特殊的,参考《释名》里的一丈八尺马矛定义。这种极长的马矛,只有马术和武艺超群的精锐骑兵才能使用。虽说没有马镫,汉代骑兵也能在马上使用马刀,马戟,马矛等兵器近战。但是终归条件艰苦,能做到这些的全是精锐士兵。骑兵本身就是精锐兵种,骑兵中的精锐,才能自如地运用丈八马矛。

东汉马槊的定位,我认为跟日本的朱枪类似。日本和中国,都有“精英专属长枪”的文化,只不过东汉时期没有硬性规定:“必须精锐骑兵才能使用槊。”但是4米多的马槊只有精英才能驾驭,又是不争的事实。之后的朝代,也没有官方去专门规定。但是古人都知道马槊是种高级枪矛,乃至于后来步兵枪矛也被影响,纷纷改名称槊,大家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槊/矟”这个称呼。再后来人人都说自己的枪矛是槊,是丈八矛。于是在大约一千八百年后的现代,由今人主动给马槊加上了使用的限定条件,又将其极端美化,无限拔高。最终,槊成为了传说。

那个神话槊的段子很多年前就有了,据说出自一部小说。不过能让国内大量群众接受,说明中国武将的马槊、马枪形象,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有一定的市场。

至于为什么不拿欧洲的骑枪作类比,是因为欧洲骑枪的发展路线跟中日都不同。骑士所持骑枪的形象,基本上都被特化型锥形骑枪代表了。常规的长柄骑枪,也没有应用过中日皆有的积竹木柲工艺。虽说积竹木柲不是马槊的区分标准,但是欧洲长柄骑枪与中日的骑枪对比,始终让我觉得有种廉价感。因为中国和日本,从来就没有骑枪捅一次就扔的历史记载,一个例子都没有。

关于积竹木柲的产生时期和应用范围,马镫出现的年代,其对骑兵的作用,我懒得码字了,直接放截图资料。之后也会有大量图片资料,毕竟无图无真相。

汉代画像石

槊的定义大约出现于东汉中期,基本完善于东汉末年。在兵器种类(矛),兵器规格(一丈八尺),兵器应用场合(马上)三方面,都定下了较为明确的标准。东汉马槊的矛头长度是否也有标准?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目前已出土、出水大量汉代铁制燕尾矛头,而且东汉燕尾矛头整体比西汉的更长,普遍在50厘米以上,达到七八十厘米的也有,这就是《释名》里槊的全貌。矛杆很长,矛刃也很长,精锐骑兵专用。至于杆子是什么材料,未知。合理的设想,应当是优质硬木杆或积竹木柲等。

青铜矛头一开始很小,后来工艺进步了,就做长了些。铁矛头也是这个规律。先短,后长,然后有长有短。最后因时代和环境变化,以及成本等原因,小枪头逐渐占据主流。至明代发展到极端,先是要求“枪头不过四两”,后来变成“枪头不过两”。明代一斤=590克=16两,1两约37克(6枚一元硬币,大约36克),四两约148克。虽说枪头轻了,重心靠后,利于操作,但是省材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世人大多知道越王勾践剑,却鲜有知道吴王夫差矛的。

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刃宽5.5厘米。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

有人主张短小轻捷的枪头才利于透甲,请看明代专家的说法。

戚继光也挺无奈的,他知道哪种枪杆质量好,但是由于明朝中后期军工太渣,步兵长枪不得不应用大量竹竿。他在南北皆是这种情况。诚然,步兵长枪戳马容易断,主要是因为枪杆太次,跟小枪头无关。但是,刃长一尺三寸的骑兵线枪,又名“透甲枪”,也是时人的观点。(图式有问题,不同版本的书,图式也不同,必须要结合文字来看。)

明代营造尺32厘米,一尺三寸是41.6厘米。枪头全长两尺,64厘米,接近东汉燕尾矛的尺寸。整枪全长九尺,2.88米。在马具发展很完善的明朝,蓟镇枪骑兵只能使用2.88米的线枪,3米都不到,这就是普通骑兵的水平。跟蒙古骑兵的腰刀对战,竟然只能五五开,这在汉唐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与当时明朝骑兵整体素质下降有关,同时期蒙古骑兵也退步的厉害,这个放在下次讲。

既然要谈东汉时期诞生的“槊”对后世的影响,我认为还是贴出文献比较直观,那些都是具体的例子。自从东汉末年槊的定义完善后,距今约有一千八百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槊和丈八矛、丈八枪,时常出现于史书、兵书、武术典籍和明清小说中。发展到后期,槊和丈八矛俨然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信仰,直至今天的传说。

文献摘录部分较长,不耐烦的话可跳过。主要是让人感受一下槊和丈八矛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汉三国的历史记载中,并未出现“槊”和“丈八矛”等字眼。或许在当时,“槊”这个字比较生僻,也没人在乎这个称号。同样生僻的字词还有鈼、鋋、鍦、鏦、矟、激矛(槊)、仇矛等,都是指矛类武器。

文献摘录部分开始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董卓传》——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西晋 陈寿《三国志 公孙瓒传》——瓒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

西晋 陈寿《三国志 张飞传》——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唐 房玄龄等《晋书·刘曜载记》——安与壮士十馀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

南朝梁 沈约《宋书 武帝纪》——群贼数千,皆长刀矛鋋,精甲曜日,奋跃争进。龄石所领多鲜卑,善步槊,并结陈以待之。贼短兵弗能抗,死伤者数百人,乃退走。

唐 李大师、李延寿《北史 拓跋仪传》——仪膂力过人,弓力将十石,陈留公虔,槊大称异。时人云:"卫王弓,桓王槊。

《北史 拓跋虔传》——虔姿貌魁杰,武力绝伦。每以常槊细短,大作之犹患其轻,复缀铃于刃下。其弓力倍加常人。以其殊异于世,代京武库常存而志之。虔常临阵,以槊刺人,遂贯而高举。又尝以一手顿槊于地,驰马伪退,敌人争取,引不能出。虔引弓射之,一箭杀二三人,摇槊之徒亡魂而散。徐乃令人取槊而去。每从征讨,常先登陷阵,勇冠当时,敌无众寡,莫敢抗其前者。

唐 李延寿《南史 羊侃传》——车驾幸乐游苑,侃预宴。时少府奏新造两刃槊成,长二丈四尺,围一尺三寸。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观者登树。帝曰:“此树必为侍中折矣。”俄而果折,因号此槊为折树槊。北人降者,唯侃是衣冠余绪,帝宠之逾于他者,谓曰:“朕少时捉槊,形势似卿,今失其旧体,殊觉不奇。”上又制《武宴诗》三十韵示侃,侃即席上应诏。帝览曰:“吾闻仁者有勇,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

后晋 刘昫《旧唐书 尉迟敬德传》——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是日,出入重围,往返无碍。齐王元吉亦善马槊,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命去槊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槊谨当却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问曰:"夺槊、避槊,何者难易?"对曰:"夺槊难。"乃命敬德夺元吉槊。元吉执槊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槊。元吉素骁勇,虽相叹异,甚以为耻。及窦建德营于板渚,太宗将挑战,先伏李勣、程知节、秦叔宝等兵。太宗持弓矢,敬德执槊,造建德垒下大呼致师。贼众大惊扰,出兵数千骑,太宗逡巡渐却,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所杀亦十数人,遂引贼以入伏内。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五》——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旧唐书 秦叔宝传》——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宝亦以此颇自矜尚。

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

《旧唐书 苏定方传》——贼轻定方兵少,四面围之,定方令步卒据原,攒槊外向,亲领汉骑阵于北原。贼先击步军,三冲不入,定方乘势击之,贼遂大溃,追奔三十里,杀人马数万。

北宋 薛居正《旧五代史 李存孝传》——存孝激励部众,舞槊先登,一战败之,获马千匹,生擒季筠于军中。

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存孝死,武皇不视事旬日,私憾诸将久之。

元 脱脱等《宋史 呼延赞传》——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又引其四子必兴、必改、必求、必显以入,迭舞剑盘槊。赐白金数百两及四子衣带。

《宋史 岳飞传》——飞引兵益北,战于太行山,擒金将拓跋耶乌。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

明 戚继光《练兵实纪 》长枪解——用毛竹之细者,长一丈七八尺,上用利刃,重不过四两,或如鸭嘴,或如细刀,或尖分两刃,造法亦自脊平铲至刃乃利。必执持正根,用杨家法,初则用之南方杀倭,全赖于此,此利其长。

明 程冲斗《长枪法选》长枪说——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

长枪式说

历云丈八长枪,以周尺计之,只有一丈四尺四寸。余受师传,所用木杆,一号长一丈八尺,重十二斤;二号长一丈七尺,重九斤;三号长一丈六尺,重七斤。一二号平日习演,先持长重,而后用短轻,乃练力之法也。三号可以临敌,如再轻短,照古数一丈四尺,无不利也。

明末清初 吴殳《手臂录》

剑诀:

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

长兵进退手已神,短兵进退须足利。

足如毚兔身如风,三尺坐使丈八废。

余擅梨花三十年,五十衰迟遇剑仙。

明末清初 陆桴亭《石敬岩传》——石敬岩,予所从受剑槊之师也。

崇祯癸酉,平湖沈公萃祯备兵吾娄。时江北以北海氛日甚,沈公留心武事,聘东南技勇练兵教士。敬岩应聘而来,同时来者,有曹兰亭、赵英及少林僧洪纪、洪信之属,独公称最,自曹兰亭以下皆推服。年已七十余,犹力举千钧,盘舞丈八蛇矛,龙跳虎跃,观者皆辟易。有程某者,徽人,亦善梨花枪,妒公,愤言于众,欲与公较,公与期日较技。前一夕,程忽遁去。

初,公与予论马槊,谓马上槊犹马上箭,对镫抹揪乃可发枪,若分骔者全恃马力,倘敌马力强,能折人枪,故马槊以浑铁为贵。公之死,卒以围合敌众枪力不及,而贼马又强,皆如其所论云。

文献摘录部分结束

槊的历史影响

槊和丈八矛之说由来已久,广义上丈八矛=槊,因为历代尺度不同,而古人往往青睐丈八这个数字,东汉以前没有丈八矛的说法,其心理一猜便知。矛=枪,上面的明代《长枪法选》有说明。从实物,图谱和使用方法看,矛跟枪就是同一类兵器。枪矛类型相同,唯一的不同只是称呼。盛唐以后矛多称枪,槊和矛的字眼从此少见于正史和兵书。后世的人们由于怀古情怀,或者是为了装B,才会常常提起。至于鈼、鋋、鍦、鏦、矟这样的生僻字,在更早之前就被人遗忘了。主要是跟槊和丈八矛比,这些生僻字没牌面,逼格不足,读起来也没气势。唯一有逼格,读起来也有气势的矟,还是槊的分身、小号。

矛?枪?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古人动辄以槊代指枪矛,无论是什么型号的枪矛,叫“槊”或者“丈八矛”就完事了,他们自己都未必知道汉唐马槊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槊仿佛成了所有枪矛的形象大使,许多人言枪必提槊。尤其在明朝,这种现象开始形成一种风尚。

而现代的“槊传说”,却造成了一个相反现象。很多人喜欢将槊独立于枪矛体系之外,他们认为槊非常高级,可以和宝剑名刀比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认可马槊的高端地位和高战力,也明白马槊和枪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不甘于让马槊与枪矛为伍,似乎是由于枪矛太流行的缘故。虽然武将和小兵都用枪矛,但是一旦跟小兵沾上关系,枪矛的低贱之气就隐隐扑来,与高贵的马槊格格不入,于是一知半解的吃瓜众就把槊和枪矛划清界限。他们或许喜欢槊,不喜欢普通枪矛,又或许仅仅是叶公好龙。

枪矛爱好者的想法,就会更接近古人,即“槊就是最高级的枪矛,是枪矛的形象大使,说起来很有牌面。”自明代以来,枪术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于是枪便开始有了“百兵之王”的称号。既然枪被称为“百兵之王”,那么最高级的枪——槊,自然就是“枪中之王”“枪中之帝”了。虽然大家明面上很少这么说,但是种种迹象又表明,这种观念广泛存在于枪矛爱好者之中。其想法,也确实更接近事实。

唐代枪骑兵

历代的槊有何区别?

虽然东汉三国以后,两晋南北朝和隋唐都盛行槊,但是不同时代的槊又有所区别。若以东汉三国时期的“丈八长刃燕尾矛”为正统,那么其他时代的槊就或多或少不那么正宗了。

我最开始说过,研究古人对兵器的定义,必须要把自己代入进当年那个时代和环境。东汉时期,给槊下定义的服虔和刘熙,他们心里的一丈八尺长矛,基本可以肯定,是长刃燕尾矛,因为当时的主流长矛就是这种形制。同时期的鋋(铁柄短矛)和仇矛(三叉矛)等不可能做这么长,它们也代表不了数量庞大的长刃燕尾矛。

人们受限于所处的时代,眼界和观念都会被束缚。比如明清小说和画像里的三国武将,大多是宋明时期的装备。偃月刀和方天戟是北宋产物,曲刃蛇矛是明代产物等等,不胜枚举。现代很多人尚且陷于对三国武将的刻板印像之中,就不必苛求古人了。

汉代兵器一览,其中有刀、剑、鋋、铩、矛、铍、戟、手戟、弓、弩、钩镶、盾牌。

图里的环首刀和汉剑长度惊人,比人还长。或许是夸张的艺术表达,或许真有其物。目前出土最长的环首刀,是东吴的1.46米长刀。而汉剑,据说有1.6米的。

三国时期东吴1.46米环首刀

《释名》里对每种兵器都作了具体的定义,即使乍看上去都是矛,但不同形制和尺寸的矛,功能和作用也是大相径庭。似乎魏晋之前,古人给兵器命名喜欢用单字,甚至可以为了一个兵器生造出一个字。这些单字,往往令人难以理解。不像后世喜欢用复数字组合,比如漆枪、锥枪、钩镰枪、白棒、狼牙棒、金箍棒之类,一目了然。

东汉 刘熙《释名 释兵》

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曰鐏,鐏入地也。其矜曰松椟,刃长三尺。矜宜轻,以松作之也。椟速独,前刺之言也。

矛长丈八尺曰矟(同槊),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又曰激矛,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

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

夷矛,其矜长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灭敌,亦车上所持也。

?矛,长九尺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

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

有个字不认识,手里的字典也没有收录,就以?代替了。

第一种矛,刃长三尺(约69厘米),松木柄,柄宜轻,底部装矛鐏。一般来说,松木较软,不宜做长兵的柄。或许这是一种投矛,头重柄轻,重心在前,都是标枪的特性。

又或许这就是低级杂兵矛,次品。

矟锋长度没有记载,结合东汉燕尾矛实物和第一种矛的矛刃尺寸,矟锋长度估计也有标准。或许是记载不全,或许是缺字漏字。因为很多古籍并非是原版,传抄整理过程中缺字,添字是常见现象。现存最早的《释名》是明版,在没有原版的情况下,只能以现行版本为依据了,我的这本是中华书局版。

《释名》里对夷矛记载与《考工记》有出入,不过书里的数据毕竟是死的,古人造兵器不一定都符合书中标准。根据曾侯乙墓出土的殳来看,殳的长度在3米以上,已超过《考工记》和《释名》的标准(2.77米)

《周礼 考工记》——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注: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所谓仇矛,其实就是三股叉

殳,普通版,就一铜箍棒

殳,三棱矛头版,今人取名为“锐殳”

汉代锤矛(我觉的叫锤矛挺好)

宋代锤枪(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东汉末年有个猛将必须要提一下,虽然他不是以使用马矛为主的人物,但是此人武艺超群,堪称武器大师。东汉末年流行的武器,他起码用了七成,明确记载其使用过的武器基本可以摆满一个大兵器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例子也透露出了一个现象,武将使用的兵器,其实不只一件。

《三国志 典韦传》——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去。永居近巿,一巿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

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馀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於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馀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

列一下武器清单:匕首、刀、短戟(能藏在车里)、长矛、撩戟(手戟)、大双戟、长刀、长戟、大斧。

南北朝时期的矛槊

当时流行人马皆披重甲,是为甲骑具装。马戟由于透甲性能差,逐渐被淘汰。槊的形制与东汉三国不尽相同,有的槊锋开始变短。梁简文帝萧纲曾经写了部《马槊谱》,可惜早已失传,只留下《马槊谱序》,有价值的信息基本荡然无存。

南北朝之前,甲骑具装很稀有,戟集合了刺、勾、啄、叉、砍多种功能,十分吃香。甲骑具装流行后,戟曾经引以为傲的多功能,在重甲面前一无是处。两汉魏晋流行的卜字戟,它的装柄方式注定了突刺效能弱于燕尾矛、透甲性能差。戟的小支也严重阻碍了突刺深度,所以南北朝骑兵都不用马戟,只有一部分炮灰步兵还在用。

卜字戟

现代人复原的卜字戟

西魏壁画

南朝马具装画像砖

隋唐时期的矛槊

唐代渤海国铁矛

据说是唐代鎏金马槊

隋唐时期,马槊武艺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尉迟敬德为最强者。他不仅能轻松避开敌人的矛槊刺击,还能把对面的槊夺过来,再刺回去。李元吉也是个马槊高手,他听说尉迟敬德很牛,心里不服,与其比试。结果进攻四次都没刺中,三次被抢了槊,颜面尽失。李元吉表面上很佩服,心里很受打击,觉得很丢人。玄武门之变,他被尉迟敬德杀死,也是倒了血霉。李元吉当时一定很绝望:“怎么又是你?放过我吧大佬,我受够了!”

夺槊想象图

上面这幅图不一定全对,权当参考。图里进攻方刺得太深了,骑兵手持4米以上的马槊,两马错镫,没必要凑这么近。

突厥壁画

唐代文献对兵器形制记载很水,形制方面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也没图样。研究唐代兵器形制,主要靠壁画和少得可怜的文物。所以,唐代兵器是神秘感最多的。

唐代禁止私人持有长矛和槊,短矛和刀等格斗兵器就不管制。这表明当时的唐人,对普通短矛,长矛和槊区分明显,概念明确。

《唐律疏议》——疏议曰:“私有禁兵器”,谓甲、弩、矛、矟、具装等,依令私家不合有。若有矛、矟者,各徒一年半。注云“谓非弓、箭、刀、楯、短矛者”,此上五事,私家听有。

《唐六典》里作者直接坦言,当时的骑兵漆枪比较短,达不到一丈八尺,步兵木枪倒是挺长。唐代小尺30厘米,大尺36厘米,一丈八尺至少5.4米。看壁画里的士兵长枪,步兵枪大概在2—3.6米,骑兵枪约2.5—3米。当然,很多古画的比例并不写实,这也是影响判断的因素。

不要被枪杆上的旗子蒙蔽了,以为只是旗杆。长枪上挂旗子也能刺杀,不过看上去确实华而不实,很违和。壁画上很多士兵的枪头都脱落了,很可惜。

《张议潮出行图》晚唐

《通典》卷十五 选举三——又断木为人,戴方版於顶。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马枪"。(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其木人上版,方三寸五分。)皆以儇好不失者为上。

《通典》里又出现了一丈八尺的武举考试马枪。

《唐律疏议》成书于永徽四年十月(公元653年)《唐六典》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通典》成书于贞元十七年(801年)不同时期,情况也不同,需要分别看待。

宋代的矛槊

《宋史》里也有槊,一个是呼延赞的枣槊,一个是仪仗器,叫犦矟。还有岳飞的丈八铁枪,广义上丈八枪矛=槊。这似乎是二十四史里最后记载的槊和丈八枪矛。

南宋铁矛头

宋代长枪

枪矛槊的关系

结合以上多种资料,我做了个文字说明图示,将枪矛槊之间的关系明明白白地展示出来,这应该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加明朗。

槊,最精确的定义是指东汉时期4米多的长刃燕尾马矛,精锐骑兵专用。与鋋(铁柄短矛)、铩(长铍加镡)、戚(一种青铜小斧)等字情况类似,可以说它们属于某一类兵器,但这些称呼的背后,都有具体所指。

槊的流行成因

槊、矟、激矛等称呼,在东汉三国鲜有人用。五胡十六国时期,才出现“丈八蛇矛”的叫法。有种说法是:丈八蛇矛的“蛇”,是吴语“槊”音的误传。吴地方言我不太懂,不敢肯定。南北朝时期,槊、矟之类的称呼便流行起来,无论马矛还是步矛,大家都这么叫。有人认为槊是胡人带来的,所以南北朝时期才会有大量槊的记载。然后还有一个根据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以此表明马槊是南北朝时期的新式武器。那么,马槊的使用,真的距萧纲的时代不远吗?

《晋书·刘曜载记》——安与壮士十馀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平先亦壮健绝人,勇捷如飞,与安搏战,三交,夺其蛇矛而退。会日暮,雨甚,安弃马,与左右五六人步逾山岭,匿于溪涧。翌日寻之,遂不知所在。会连雨始霁,辅威呼延清寻其径迹,斩安于涧曲。曜大悦。

安善于抚接,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及其死,陇上歌之曰:“陇上壮士有陈安,驱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聂骢父马铁瑕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聂骢窜严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

陈安(?—323年),萧纲(503年―551年),这两人相距近两百年。两百年,不少传武也就这么长历史了。《晋书》虽是唐人编纂,但是唐人有必要给西晋末年的陈安平白无故地编首《壮士之歌》吗?也许萧纲觉得两百多年不够看,要五百年才算历史悠久。《三国志》里记载的公孙瓒、张飞、丁奉等武将的马矛,萧纲或许主观认为不是槊,我不认同这观点。

电影《亚历山大》,为了还原历史,似乎不使用马镫。也有说法是后期将马镫P掉了

我认为,是因为五胡十六国之前,双边马镫还未出现,在马上使用4米长矛,是极少数精英才能办到的事,可谓凤毛麟角(为了避免抬杠,部分游牧民族除外)。而时人不喜用槊和矟这俩生僻字,不会到处宣传自己用的是丈八马矛,于是史书也几乎不记载。西晋骑兵只靠单边马镫上马,上马之后就不用马镫了。东汉有没有单边马镫还存疑,大概率没有,有也基本没啥用。所以东汉三国的丈八长刃燕尾马矛,本身就是个小众兵器,流行不起来。

五胡十六国时期,双边马镫出现,在马上用4米长矛相对更加容易,丈八马矛开始流行。随着大量胡人的汉化,他们看中了“槊”和“矟”的称呼,觉得很合适,逼格很高,叫起来也很有气势,于是广泛使用。而“激矛”这个称呼,他们觉得太LOW,从来就没人用过。自从有了双边马镫,骑兵能用马槊做出更多攻击方式,花样更多,后来就有了萧纲的《马槊谱》(可惜现在没了)

蒙古套马杆

槊的泛滥,千年的槊情怀

南北朝开始,槊的称号开始泛滥,不光马矛这么叫,步矛也这么叫。他们用的是《说文解字》的标准?还是《通俗文》的标准?亦或是《释名》的标准?看“槊”字泛滥的程度,八成是《说文解字》的那套初级标准了:“槊,矛也。”用这个定义准没错,现代大部分所谓考据党也是这个套路,叫“矛”就对了。至于是什么矛?管他的,有几人在乎?

而区分日本打刀和太刀的考据党,那就多了,外形差不多的刀,他们愣是要分得清清楚楚。什么是“双标”啊?这就是。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也怪古人。古人看中了“槊”这个称号后,逐渐开始滥用,因为太有逼格了,根本停不下来,所有枪矛都开始叫槊。盛唐以后消停了一段时间,换了个新名字——枪。宋元明清时期,好多古人还怀念槊的威名,时常提起槊。那么如何定义长枪?

“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长枪法选》长枪说

甚至手里拿着3米红缨枪,也要自称这是丈八矛,暗指槊。

“足如毚兔身如风,三尺坐使丈八废。”——《手臂录》剑诀

年已七十余,犹力举千钧,盘舞丈八蛇矛,龙跳虎跃,观者皆辟易。——《石敬岩传》

明朝中后期最流行的步兵长枪:锥形小枪头配重长枪

其实这个心理可以理解,装B嘛,自古有之,人之常情。只不过古人的这种装B行为,给今人分辨枪矛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从古代“槊”的泛滥现象和现代“槊”的神话现象,可以看出,其实国人对枪矛还是有情怀的。表面上看是槊情怀,本质上是枪矛情怀,因为槊其实是枪矛的形象大使。虽然确实很多人都觉得枪矛档次不如刀剑,是杂兵的象征。但是一提起“槊”,大家就来劲了,那股高贵王霸之气,令人浮想联翩。谁还记得,大约一千八百年前,“槊”只是个冷门无人用的生僻字。

在现代,槊这个字倒是没那么泛滥,人们开始把槊限定在“矛刃和矛杆较长、硬木杆/积竹木柲、做工精致”的范围。不得不承认,槊传说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把槊的定位再次明确,指明了其高档兵器的属性。除去“贵族专用、三年制作、成功率四成”这样的神话部分,它依然是高级矛,依然是那个从古至今很多人喜欢去附会的槊。

从广义上看,所有枪矛都可以称槊。狭义上看,只有柄长刃长的高级枪矛才能叫槊,这就是我个人目前的观点。严守东汉4米长刃燕尾马矛的标准,不太符合时代发展。槊这个称号确实有逼格,不必限制人们的装B之心。我发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真正的槊原本是哪种长矛。把这个概念明确了,不要再混淆。至于每个人对“槊”字的使用自由,我不想去限制,也限制不了,毕竟古人也用这个字,装了千年的B。

发布于 2019-12-03 19:06

丈八矛和槊——中国人的枪矛情怀(二)杂谈部分

枪骑士

长枪、马槊、丈八矛

已关注

上篇说过这么一件事,在马具发展很完善的明朝,蓟镇枪骑兵只能使用2.88米的线枪,3米都不到。跟蒙古骑兵的腰刀对战,竟然只能五五开,这在汉唐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与当时明朝骑兵整体素质下降有关,同时期蒙古骑兵也退步的厉害。

为何说明朝中后期骑兵退化了?

据《练兵实纪》载,当时的蓟州镇、昌平镇、真保镇三处边军骑兵,已经做不到双腿控马,不能腾出双手使用长兵器。近战主要使用马刀,而同时期的蒙古人也差不多。近战多用短刀,偶有使用2米左右钩枪的,与蒙古鼎盛时期不可同曰而语。注意,这是在马具很完善的明朝,不是东汉那个连双边马镫都没的骑兵艰苦时代。

最搞笑的是,很多官兵连长枪戳马的战术都不懂,还要戚继光亲自示范。骑兵水平不行,只能用马刀近战,马刀还不一定砍的过蒙古人,都怨长枪、钯(三股叉)、棍、钩枪等长兵不好使。甚至在地上都嫌这些太长,使用不便。

戚继光是步兵起家,他对骑兵也没多少研究,或许是照顾他们面子,跟官兵解释说长枪、钯、棍是步战专用,让他们老老实实当骑马步兵。

至于勉强能在马上用2.88米线枪的骑兵,跟蒙古人的马刀对战,也就五五开。我估计是他们一只手离不开缰绳,只能单手持枪冲锋一波,一锤子买卖,刺不中就被马刀拨开一顿砍。双手持枪近距离缠斗又不会,被近身就只能靠马刀,拔刀慢了又是被砍。这样一来,线枪的使用方式基本跟西方一次性骑枪没多大差别,骑兵对战就靠着冲锋那一波,近身之后骑枪就废了,所以戚继光说线枪跟腰刀五五开(有人拿《练兵实纪》的线枪例子来黑中国骑枪,说骑枪不顶用的,可笑至极。中国骑枪的马上缠斗武艺,岂是菜鸡骑兵会的?)

这个现象,虽不能代表当时所有明朝骑兵,但也能看做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作为京畿重地的守军,普遍素质只有这种水平,令人震惊。当时流行的将领私兵家丁应该还行,但明朝很多将领过于依赖这帮招募来的精锐私兵,正是明朝骑兵整体退化的标志。数万人的大战,全指望这几千的家丁了。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后又为总兵官,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这部《练兵实纪》,就是戚继光的练兵经验总结。

东汉马槊是铍的派生吗?

很多人都知道铍是长柄剑,像长刃矛,但又不是矛。然后看到之后发展出来的东汉马槊,乍一看跟铍很像,就以为槊是铍的派生。我认为汉代人也许从铍那里受到了启发,将燕尾矛打造得更长,但是在此之前,青铜矛至铁矛的发展阶段,矛头就已经有逐渐加长的趋势。

祖宗不能乱认。

日本横刀、大刀、太刀的名称由来

日本人将平安时代中期以前的部分直刀称作横刀,直刃长刀称为大刀。平安时代及以后的弯刃长刀称为太刀,其实这些名称都跟中国有关。

汉代人喜欢称环首刀为大刀、长刀。有资料表明个别有称“太刀”的,中国古代“大”与“太”常常通用。所以,汉字的“大刀”和“太刀”本义相同,但是叫“太刀”似乎更有逼格。汉代已有长短刀搭配使用的情况,部分短刀被称做横刀。

汉代有外弧弯刀,不过是非主流,看来汉代人不喜欢外弧弯刀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这幅画是郎世宁所作,描绘了清朝蒙古族战士阿玉锡持矛冲锋的英勇姿态。关于此人手中的长枪,一直有争议。有些人认为是梨花枪(火焰喷射器),有些人认为是绿营钉枪。

梨花枪的喷筒要装火药,管子太小装不了多少,没效果。

钉枪是水战兵器,又叫过船钉枪,制作比较简陋,精锐骑兵不太可能使用这种次品。

那个枪头下的一截黑色铁条,实际上应该是铁刃,防止敌人用手夺枪的设置,这种设计宋代长枪最多,带刃的,带刺的都有。

仔细放大看就知道,钉枪的枪头下那一截长条形物体,根本不是铁刃,只是藤条缠绕固定打的结而已,一个次品怎么会附加铁刃?

欧洲一些近代枪骑兵的枪头跟阿玉锡那个很像,只是不带铁刃。

古代东西方枪骑兵的差异

首先不否认西方骑士也有将骑枪玩得很厉害的,可以在马上双手使用骑枪做出各种丰富的攻击动作。然而,这种现象似乎是极少数,因而也没能成为一种文化流传下来。现代提起西方骑士的骑枪战斗,大众脑海里首先会冒出骑士夹枪冲锋的画面。至于欧式骑枪的其他用法,大众一无所知。

从中日两国的骑枪文化特征来看,东亚枪骑兵的个人武艺,似乎造诣高的人更多,于是留下了各种武将使用骑枪在马上缠斗的文学、绘画、影视等作品。不仅仅限于骑枪,还有马上长柄刀、马上长柄斧、马上狼牙棒等长兵器的艺术表现。结合历史记载、兵书图谱和古代纪实绘画来看,这种文化的产生确实具有肥沃的土壤。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长久以来的“马槊”情怀,以及现代产生的“马槊传说”,就顺理成章了。

朝鲜《武艺图谱通志》里的骑枪武艺,枪长一丈五尺,按明尺算为4.8米。也许来自于明朝精锐家丁或武将

发布于 2019-12-03 19:0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奖杯_男足世界杯预选赛 - cba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