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莞乡看振兴
2025-05-30 09:03:59
“这里变化真大,我两年前来采访的时候还不是这个样子,这里都没有马路的,现在你看这道路多宽!”“是啊,这里我都认不出来了,回想起5年前我在东莞驻站的时候,变化真的大!”观察团的记者纷纷感叹。
11月26日,由东莞市农业农村局、东莞市乡村振兴局主办的东莞乡村振兴媒体行活动启动,来自全国19家中央、省、市级媒体成员组成的媒体观察团就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茶山南社村
一边是红石、青砖营造的岭南格调,一边是木棉、紫荆带来的春意盎然,两者交相辉映,形成美丽景观,这就是南社古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观察团的出发地在茶山南社村,毗邻南社古村落西门,40多套精致的民房和干净整洁的巷道,让人耳目一新,此处正是南社新建的南贵坊。“全部由村民的旧房升级改造而成。”导游介绍,升级改造后的房子色彩和造型沿袭了古村落的岭南特色风格,将与西门广场衔接,主打创意产品,打造成湾区传统文化体验街区。
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南社村抓住茶山镇开展“一村一品牌”的契机,以“孝德村”定位,完善项目规划,弘扬南社村孝德文化,打造“孝德村”特色品牌,通过对南社影剧院及南社公园升级改造,营造古韵氛围,作为影视、粤曲、舞蹈等相关孝德内容的展演场地,并通过孝德元素展示如雕塑、挂画、泥公仔等营造浓厚的孝德氛围,成为南社村展示和传承“孝德”优秀历史传统的重要阵地。
茶山镇南社村依托交通区位优势与丰富的古村文旅资源积极申报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确立了以打造南社休闲旅游区为重要发展方向,逐步引导村庄主要产业结构由制造工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建设思路,投入约9751万元,重点围绕编制一张建设规划蓝图、打造一批乡村景观小品、改造一批建筑景观、建设和完善一批环卫设施、完善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文化设施、打造一组人文元素、制作一批能反映当地村历史人文背景的标识、打造一片美丽田园、修订实施一套村规民约等十个方面积极推进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工作,推动实施了综合文化楼、“南贵坊”双创区、北门鱼塘旁景观建设、北门生态停车场等一批重点项目。
石排下沙村
来到石排镇下沙村,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
如果说南社的特色是古镇,那下沙村的特点就是红色。下沙村是石排镇唯一的革命老区,2019年,下沙村成功入选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名单,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全力推动精品示范村打造工作,确保特色精品示范村工作组织保障完善。过程中,对项目选取、做法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后确立了以“红色印象”为核心的建设主体思路。
项目充分结合下沙村原有的池塘、宗祠、旧村落,围绕“红色景观、红色基因、红色引领”三个重点打造了村口景观、廉洁池塘、乡忆街、红巷、村史馆等景点,通过墙绘、文化墙、景观小品等方式,展示下沙村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
目前,下沙村特色精品示范村初步建成,村庄规划得到完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发展,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村民持续增收,基础组织更加坚强,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创建成果显著。
精品示范村建成后,周边的居住环境得到大大提升和改善,出租屋和商铺物业租金平均提升了120%,村民收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与此同时,红色景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前来学习、游客前来打卡,自开放以来,共接待约3000人次,带旺下沙村人气,擦亮下沙村名片。
每逢夜幕降临,下沙文化广场人流如潮,看书看电影、下棋打牌、吹拉弹唱,琴声悠扬、舞者翩翩,各显其能,各有所需,各项文艺活动好戏连台,其乐融融,展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欢乐画卷。
▲家住山厦村的张培暖老人打理菜园
横沥山厦村
横沥镇山厦村的现状就像村民的生活一样,五彩缤纷。
“经过立面改造后很多人说我们是‘彩虹村’。”山厦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山厦公园周边升级改造项目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统一规划,新增山厦公园立面彩绘工程项目,投入83.7万元对公园周边的旧房屋及建筑物进行立面彩绘,打造整洁亮丽、富有特色的建筑物外立面,不仅打破乡村沉闷的色调,还营造出公园周边色彩鲜亮的环境,不少市民纷纷前来游玩、拍照。
山厦村将面积约6亩的闲置用地改造成“公园菜园,群众乐园”,把公园周边危房与公园鱼塘步行路径之间的绿化带改造成连片“小菜园”,因地制宜积极打造标准化农村“四小园”生态小板块,以乡村闲置土地改造成菜园的基本原则,有效地开展乡村内闲置土地改造菜园工作。不仅有效利用了空闲地,还美化了乡村,盘活土地资源,成功推动“标准化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规定“小菜园”种植规范规则,并在每一块“小菜园”竖立责任人标识牌,如违反种植规范或荒废菜地的,村委会将收回菜地。将菜地无偿提供村民种菜,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今年72岁的张培暖老人告诉记者:“以前这里什么都没有,现在完全大变样了,我在家门口就可以种种木瓜、白菜、番薯叶,真的要感谢政府!”
近年来,山厦村在横沥镇委、镇政府打造“湾区活力生态文明小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积极先行先试,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战略,全力打造精品特色示范村,将闲置土地改造成菜园,分给村民种菜,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提升村民获得感。
东坑井美村
井美村以井闻名。
井美村于明朝洪武年间立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在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古村,有着东坑镇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沙井头(清朝),市不可移动文物、镇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清朝),镇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种善庵,以及50年代标志性遗迹——井美会堂等重要文物遗迹。
走在井美村的旧巷中,一幅幅题材新颖、色彩斑斓的互动打卡墙绘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特别是“沙井豆腐花”“昌隆早餐店”“腊味煲仔饭”等内涵丰富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浓厚的乡土氛围和传统文化气息。
据悉,东坑镇井美村“互动打卡墙绘”由广州美院的画家们创作,通过画笔和创意的融合,提炼一组人文元素,打造一批乡村景观小品。居住在这里的村民纷纷点赞。
近年来,井美村根据打造“精致小镇、魅力东坑”的⼯作部署,获市、镇、村三方投资共3000万元,打造“特色精品示范村”项目,开展以“十个一”工程为重点的创建工作,以提升村容村貌、提升乡风⽂明、推动产业特⾊发展为重要抓⼿,以“井”字文化为核心,保留乡村独特风貌,优化生态人文格局,提升整体环境。
“下一步,我们希望将井美村打造成为集古村保育、文脉传承、党建学习、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岭南‘井文化’与田园生态文化名村。”井美村相关负责人向观察团介绍道。
万江拔蛟窝
走在拔蛟窝社区街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
近年来,拔蛟窝社区狠抓落实、积极作为,全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全面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并以此为契机,优化环卫保洁系列管理和监督机制,推动全民参与,做细做实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建设与管理并重,经济与环境齐飞。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画面,在每家每户的家门口,都摆放着一致的小型垃圾桶,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2019至2020年期间,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拔蛟窝社区完成了道路升级改造、街区立面改造、河涌清淤造景、文化氛围增添、小公园改造建设等17项环境及文明提升工程。同时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雨污分流等工作,使社区更加宜居亮丽。同时实施清洁保洁常态化,组织成立了46人的环境清洁队,加强社区的清洁保洁工作,确保日常清洁保洁到位。实施巡查监督常态化,成立环境管理监督小组,每天对卫生清洁情况进行巡查监督,每月对居民落实“门前三包”及维护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并结合领导行走,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强化管理。
”以前我们都是用大垃圾桶,后来全社区的垃圾堆积在一起,那味道太难闻了,而且还影响环境,后来我们给每家每户放置一个小垃圾桶,从自己做起,现在整个社区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的改善。”拔蛟窝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小聪介绍道。
道滘镇大岭丫村
“以前的道路坑坑洼洼,老人腿脚不好,出门还怕跌倒,现在社区的面貌让人耳目一新,晚饭后我还经常出来散散步。”村民叶叔说,他在这里居住了50多年,看着村里一点点发生着变化,他心中有说不出的甜。
大岭丫村的“两委”干部团队中,六个村干部的平均年龄是37.5岁,是整个道滘镇村“两委”干部中为数不多的年轻团队。在这群年轻干部的带领下,大岭丫村蒸蒸日上:近三年来,大岭丫村投入超6000万元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集体总资产增长31%,纯收入增长5.6%,实现银行零负债,集体资产结构更加优化,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秋高气爽,站在河边,绿水荡漾,河中的鱼群游来游去,好不自在。
“以前河里的鱼,钓上来鱼鳃是黑的,现在就看不到黑色了,河水越来越清,夏天的时候都可以去河里游泳了。”叶叔表示。
近年来,大岭丫村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发展战略,将水乡风光、田园风光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文化,精心发展“大岭丫村花茶湾文旅项目”,构建兼具观光与体验相结合的文旅产业属性,着力打造成为珠三角区域郊游、研学游、亲子游的文化创意产业全域旅游示范基地。
麻涌镇麻一村
观察团的最后一站来到麻涌镇麻一村,走在麻一村,一河两岸,榕树成荫,配上水乡特色的凉棚、埗头,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年来,麻一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镇村合力打造古梅乡韵乡村游。在改善水环境方面,对村内一河两岸进行了升级改造,对麻一涌实施原位生态修复,使麻一涌消除了黑臭,重现麻一村古梅乡韵特色。
当观察团集中在广场上听讲解的时候,大家都被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莫嘉辉吸引了。他是麻涌镇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89年出生,虽然谈吐有些羞涩,但做起事来一点都不含糊。
近年来,麻一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镇村合力打造“古梅乡韵”乡村游。在改善水环境方面,对村内一河两岸进行了升级改造,对麻一涌实施原位生态修复,使麻一涌消除了黑臭,重现麻一村古梅乡韵特色;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新建了麻一村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渔歌晚唱景点、凉棚等基础设施。
在此基础上,市镇村三级继续发力,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全力支持麻一村打造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从提升村庄形象出发,建设入村牌坊;把村内闲置地、边角地利用起来,进行景观绿化升级、建设古梅乡韵历史人文文化园;结合水乡风貌特色,对一河两岸周边景观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和完善村内环卫设施,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设立“小黄狗”垃圾分类回收点,主要干道设置垃圾分类垃圾桶,实行上门收垃圾等便民措施;通过公厕升级改造,中心路、一河两岸等道路升级改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点有风景,线有风光,引领麻一村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活动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东莞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等方式,进一步提优农村人居环境,吸引众多高端企业、项目、人才争相落户,展现了美丽的“面子”也做实了产业的“里子”。近年来东莞坚持全域项目化,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一个个具体实在的项目,目前全市累计建立涵盖3730个项目,投资额达4350多亿元的乡村振兴项目库。
在产村融合方面,东莞大力推动镇村工业园区改造,打造了一批现代产业的重要载体。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积极创建国家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其中,东莞全力创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东莞市财政投入9.2亿元从“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示范)村”三个梯度建设美丽乡村,目前已基本建成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并有序推进70个特色精品村创建。
乡村风貌带动整体提升,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加快推动乡村从“一处美、一时美、外在美”向“处处美、时时美、内涵美”转变。东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富民兴村,能够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