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在印度的殖民地
2025-05-04 00:17:45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7月29日)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1501年-1739年欧洲各国在印度的殖民地
欧洲国家于15世纪末开始对印度进行殖民,成立了一系列欧洲国家在印度的殖民地。1498年葡萄牙人首先踏足果阿。稍后,欧洲列强诸如荷兰、英国和法国也蜂拥而至。本来已支离破碎、日暮西山的印度诸土邦,自此逐渐被欧洲列强吞并,由傀儡性质的王公治理。至19世纪,英国已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几乎整个印度。共有5个欧洲国家曾经在印度有殖民地,按照时间顺序包括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以及丹麦。另外日本曾于二战期间短暂地占领过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历史系列条目
印度历史
Carved decoration of the gateway torana to the Great Sanchi Stupa, 3rd century BCE.
古代印度
新石器时代 c. 7600 – c. 3300 BCE
印度河流域文明 c. 3300 – c. 1700 BCE
后印度河流域时期(英语:Cemetery H culture) c. 1700 – c. 1500 BCE
吠陀文明 c. 1500 – c. 500 BCE
婆罗多汉达(英语:Bharata Khanda)
吠陀文化前期
吠陀文化后期(英语:Janapadas)
摩诃婆罗多
列国时代 c. 600 – c. 300 BCE
沙门运动崛起
耆那教的传播(巴湿伐那陀)(英语:Parshvanatha)
耆那教的传播(伐达摩那)
佛教的崛起
罗摩衍那
难陀王朝 c. 345 – c. 322 BCE
孔雀王朝 c. 322 – c. 185 BCE
百乘王朝 c. 230 BCE - c. 220 CE
巽伽王朝 c. 185 – c. 75 BCE
甘婆王朝 c. 75 – c. 30 BCE
贵霜王朝 c. 30 - c. 375 CE
古典印度
笈多王朝 c. 200 - c. 550 CE
遮娄其王朝 543 - 753 CE
戒日王朝 606 CE - 647 CE
卡尔科塔王朝 625 - 885 CE
阿拉伯入侵 738 CE
三国相争 760 - 973 CE
瞿折罗-普腊蒂哈腊、波罗及罗湿陀罗拘陀
朱罗王朝 848 - 1251 CE
第二遮娄其王朝 973 - 1187 CE
中世纪印度
德里苏丹国 1206 - 1526 CE
奴隶王朝
卡尔吉王朝
图格鲁克王朝
赛义德王朝
洛迪王朝
潘地亚王朝 1251 - 1323 CE
毗奢耶那伽罗王朝 1336 - 1646 CE
莫卧儿王朝 1526 - 1540 CE
苏尔王朝 1540 - 1556 CE
莫卧儿王朝 1556 - 1707 CE
马拉塔帝国 1674 - 1818 CE
现代印度
迈索尔王国 1760 - 1799 CE
东印度公司 1757 - 1858 CE
锡克帝国 1799 - 1849 CE
大起义 1857 - 1858 CE
英属印度 1858 - 1947 CE
独立运动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独立后的印度 1947 CE - 现今
查论编
殖民时期的印度荷属印度1605–1825丹属印度1620–1869法属印度1668–1954葡属印度(1505–1961)印度之屋(英语:Casa da Índia)1434–1833葡萄牙东印度公司1628–1633英属印度(1612–1947)英国东印度公司1612–1757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1757–1858英属印度1858–1947英属缅甸1824–1948土邦1721–1949印巴分治1947查论编
葡萄牙[编辑]
参见:葡属印度
葡萄牙最早于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抵达印度。其时西亚的传统贸易路线被奥斯曼帝国封锁,而葡萄牙帝国本身也面对着意大利城邦的竞争,使他们希望找出通往印度的航海路线。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首次成功航行至印度,他于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上岸,并往果阿进发。其后葡萄牙曾一度操控了印度东西两边的几乎所有沿岸地区,又于16世纪取得了锡兰(今斯里兰卡)。葡萄牙于果阿、达曼、第乌、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成立了贸易据点,并以果阿作为葡萄牙于东半球的首府。1954年,印度占领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1961年12月,印度出兵果阿、达曼和第乌,葡萄牙战败,丧失在印度的殖民地。1974年康乃馨革命后,葡萄牙政府正式承认原葡属印度地区为印度领土。
英国[编辑]
参见:英属印度
英国女王伊利沙白一世在1600年颁布特许状成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及东亚进行贸易。大英帝国于1624年在苏拉特登陆,其后得到当时的统治者贾汗吉尔允许于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成立贸易根据地。英国逐渐透过军事援助而进入当地的政治核心。1700年代英法两国各代表其印度统治者爆发了英法战争。于战争末期,以第一代克莱武男爵罗伯特·克莱武为首的英军击败了法国,使英国的势力范围大为扩张。于19世纪初,法国已几乎被彻底打败,多数的印度土王都已沦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傀儡统治者。
1857年,因为英国对印度人的歧视和宗教压迫导致1857年印度起义,英国武力镇压这场革命后,正式将印度设为皇家殖民地,再成为保护国—印度帝国,英王则兼任印度皇帝,大英帝国正式成为名正言顺的帝国。在19世纪末大英帝国势力发展至高峰时,大英帝国由缅甸一直延伸至阿富汗,覆盖整个南亚次大陆,当时的印度帝国包括了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并一度包括缅甸、亚丁殖民地、海峡殖民地和新加坡。锡兰亦是另一个英国属地;不丹也曾一度被占领。英国于印度的控制权在1947年8月15日随印巴分治而终结,一度维持自治领,缅甸1948年独立但不加入英联邦,印度1950年成为共和国及加入英联邦,巴基斯坦1956年成为共和国及加入英联邦,1972年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及加入英联邦。
法国[编辑]
参见:法属印度
法国紧随英国之后于印度成立贸易基地。于18世纪中的高峰时期,法国曾占领南印度之大半,并今日的安得拉邦北部及奥里萨邦。然而后来法国却在英国的进迫下节节失利,至18世纪末已几乎将原占领土丧失尽了。1816年英国将本地治里、卡来卡、雅南、马希及金德讷格尔等一系列飞地归还予法国,并组成了新的法属印度。于印度独立后此些地区分别拼入了相邻的邦或组成了本地治里联邦属地加入印度。
荷兰[编辑]
参见:荷属印度
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于印度沿岸成立了不少贸易根据地,并曾一度控制Malabar东岸(Cranganore/Cranganor/Kodungallor, Cochin de Cima/Pallipuram, Cochin, Cochin de Baixo/Santa Cruz, Quilon(Coylan), Cannanore, Kundapura, Kayankulam, Ponnani) and the Coromandel south coast (Golkonda, Bimilipatnam, Jaggernaikpoeram/Kakinada, Palikol, Pulicat, Porto Novo/Parangippettai, Negapatnam)和苏拉特(1616-1795)。他们又曾从葡萄牙手中占领了锡兰(今日的斯里兰卡)(1658 - 1796)。荷兰亦曾于Travancore 及泰米尔纳德邦海岸,以至于今日孟加拉的Rajshahi Pipely、Hougli/Chinsura Baleshwar/Bellasoor、Murshidabad及于今日缅甸的Ava、Arakan、Syriam成立贸易站。于拿破仑战争后,荷兰因作为法国的从国而于维也纳会议上丧失了锡兰。后期荷兰逐渐从印度淡出,专注经营荷属东印度,即今日的印尼。
丹麦[编辑]
丹麦是众多殖民者中最后插手印度的一个。他们只于泰米尔纳德的特兰奎巴建立了一个贸易根据地,然而此贸易站一直无足轻重,并于1845年卖了给英国。此外尼科巴群岛也曾于1755年至1868年成为丹麦殖民地,最后被售予英国。
其他国家[编辑]
其他殖民国家诸如比利时、意大利和德国并未有在印度进行殖民。西班牙因教宗亚历山大六世于1493年颁布的《在其他之中(英语:Inter caetera)》教宗诏书确立的分界线而将殖民东半球的权利割让了给葡萄牙。日本曾于二战期间短暂地占领过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参见[编辑]
殖民帝国